在生命的第十个七年中,你得开始为死亡做准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经说过:生时学死,死时学生。
要为死亡做什么准备呢?带着庆祝的心情,就是为死亡做准备。能以愉悦的态度迎接它,就是为死亡做准备。说起来,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待死亡有三种表现:
第一种,是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就是芸芸众生。只因你把这个身体当成了唯一的生命,唯一的我,唯一的存在。你完全活在这副躯壳上,并十分执着地认为,它就是你。那么,必然把死亡当成强大的敌人。你害怕它,恐惧它,想方设法地要拒绝它,逃避它。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确定的,每一件事物,只是可能而已。然而,只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从我们来到人间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一天一天走向死亡。
正如一个老大妈,在一个小胡同里边走路,她又是一个小脚,一手提着一个篮子,走得很慢。后面的人就走不过去了,后面的人就催她:老大妈,你走快一点好不好。
这位老大妈回头,说了一句比哲学家还有智慧的话。她说:你们急什么?我们生下来就朝一个方向走,能不能慢慢走?说得好!对于生命来说,我们每一次出生,都必然带着死亡的种子。这是面对死亡,表现出来的第一种方式,也是平凡人的方式。
而表现出的第二种方式,却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们,他们往往是诗人、哲学家、思想家。对他们来说,死亡往往不是坏事,更不是让人恐惧的事。他们认为,死亡只是一种放下和休息。
中国文化中有一句话:生为劳役,死为休息,即是。又说:活时勿需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类人,比第一类人,对生命有较深的领悟。只因他们在理性上,超越了对身体的执着。然而,这类人对生命的真谛的领悟,还有距离。
最后,面对死亡的第三种态度,这也是智者的态度。他会把死亡当成朋友来接受,欢迎它,拥抱它,为它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突然,死亡的品质就被你改变了,它不再是死亡,它变成了通向未来的一扇门。它不再毁灭你,相反,它为你服务,它引导你重生,这就是基督教复活的含义。并且,它还会引导你,走向不死,引导你,迈向永生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