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信问】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我老公2个月前有一天开车在路上看见一条往生的蛇,他下车把它拿去埋伏了,这段时间经常梦到蛇,请师父开示
【师父答】
阿弥陀佛!
首先,他做了一件善事,把那个蛇给埋葬了。那个蛇,实际上托梦,想来护持他,想来感恩。实际,是来感恩,要来护持他。
但是依我看,如果不想做这样的梦的话,最好是点一支香,然后把心愿讲出来——就是希望这个蛇去投胎,去转身;并希望这条蛇能早日听闻佛法,能皈依三宝,能让自己出轮回的苦海。这样的心愿表达一下。
然后,如果能念《大悲咒》,当然更好,念一遍《大悲咒》。《大悲咒》不能念,就念三遍《往生咒》,就非常好了,这样的事,就不容易出现了。
阿弥陀佛!
【善信问】
师父慈悲,在《心经》第五讲中,佛陀因女子情执太重等原因,二次拒绝女子出家修行。弟子在此刻想起儒家经典《论语》中说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圣人孔子说的与佛陀拒绝女子出家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请师父慈悲开示感恩
【师父答】
女性出家,佛陀开始是拒绝的,与儒家孔子所说的“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这种,实际不是在谈一回事,不要把它混淆了。
伟大佛陀的情怀和他的智慧,他是意识到(我在前面讲到)女性出家修行,往往魔障比较大。
一个是我说过,在印度,修行人的生活是没有固定场所的,夜宿树下或山洞;然后,当用餐的时候,不是集体做饭,而是去乞食。在乞食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缘(特别是人间最大的一个魔,就叫淫魔),女性去乞食,难免有些时候会出现这种起心不良的男性。
你看现今,印度都是这样,女性往往很容易被欺凌,这样的案件很多。所以伟大佛陀就很慈悲,他觉得女性修行,在家修行也很好。一个是生活有保障,一个是安全也有一定的保障,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女性的情执很重。如果出家以后,情执很难放下,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不像男众出家,因为男众对情执容易放得下啊。女性如果有家有父母,甚至还有过婚姻,曾经还有儿女。她出家,心里是很难放下儿女和父母的。身在道场,心又放不下红尘中的那一份牵挂。
就像《心经》说的,无挂碍故才无有恐怖。如果有挂碍,就会生起焦虑,甚至恐怖。这个对修行是非常大的障碍。
所以佛陀就说,女性最好不出家,在家修行。这个确实是与孔子说的那句话,有很多地方不同,不要把它混在一起去理解。
【善信问】
法师所讲“中观强调空,唯识强调有,所以一个是有,一个是空。”说的是中观是有,唯识是空吗?我对“妙有”不是很理解。能否解释一下,谢谢!
【师父答】
这个问题问“中观、唯识以及妙有”之事。我在这里简单开示一下。
中观的核心思想是“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中观的思想,是缘起佛教大乘般若经类,后由龙树菩萨加以系统化,而形成十分鲜明的大乘中观论。提出了万法没有常住不变的自性,故而说:性空。主张诸法性空,不可执取。是在这个立场上来说。中观谈空,就是剥掉众生对有的执着。
那么《心经》也属于般若经类,包括《金刚经》之类,这样的经还有《大般若经》,都是谈空,都是比较偏向中观。中观,就是建立在般若经类的基础上的,就是为了让众生不要太执着世间假有的现象。
再来看唯识。唯识,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又一佛教主流思想,是由无着和世亲两位佛教大师所立。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在唯识学看来,世间万法,皆是众生八识(也就是指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随缘变现。诸法虽有现象,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幻化无常,同样不可执取。但是唯识偏向:现象是有的。
中观,就是站在一切都空的立场,就剥掉了众生对有的这种执念。正由于如此,当年因为中观龙树菩萨是在无着和世亲菩萨之前好几百年,他主要强调“缘起性空,诸法空相”,后来就有不少修学人就玩那个假空,执着空,反而执着了空,玩假空。所以,玩空,落入了消极。
后来无着、世亲两位大法师,站在觉得“中观过分偏空,就容易消极”的立场上,最后提出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也是建立在弥勒菩萨的唯识的基础上,无着和世亲应该是受弥勒菩萨的影响。
弥勒菩萨有一部很有名的《瑜伽师地论》,是无着大师在定中,上到兜率天宫内院,听弥勒菩萨讲法,然后再回到人间,这样回忆所写的一部论著,叫《瑜伽师地论》。这个是当年唯识学的缘起。应该是唯识学的缘起,从这里开始。
唯识,就是让众生就不要偏空,对假有的现象也要面对。就是我们不能放弃,要面对。那么一个偏空,一个再有,再回到这个有的世界。有点像《心经》所讲,首先“色不异空”,首先让众生不要执着有;反过来,又“空不异色”,也不能完全去顽空。还要回来,还要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
我觉得唯识为什么后来非常兴盛,在中国佛教一段历史上。就是因为我们不能一味学佛,很多人落入消极,甚至避世啊、遁世啊等等。那么,再把你拉回到这个现实中来,面对这个有。
但是这个有,也要知道它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个有。所以,要知道它不是真实的有。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所以才能真正地去提起和放下。如果能对空的实相有所领悟,然后对有的幻相有所认识的话,那么在世间,就会对一切现象把它看成妙有。
就是后面这个问题,提到怎么理解妙有。妙有,就是说,它既有,又没有。如果你能悟到这个,那就好。比如说《金刚经》所讲,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杯子,即非杯子,是名杯子。你把这个这句话好好理解一下,也许你就能悟到,什么叫妙有。
杯子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可以用它,它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盛东西、喝水,很方便。但是这个有,是个假有,不是真有。
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讲。比如说,很珍贵的一个玉镯。玉镯,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那么有,你就要珍惜这一份有,因为它很美丽、很名贵等等的。带在身上,对身体也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哪一天真的不小心打烂了。那么你就要理解到它,哦,缘起性空,这也是无常,从中领悟这种无常。
如果,你为这个玉镯打烂了,感到非常地悲伤,甚至痛苦很久。那么,就说明你对这个妙有的理解,没有理解到,而是把它看成实实在在的有了。就会因为它的损坏,而痛苦不堪。这就需要佛教的智慧去启迪。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