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信问】
请问师父,南传佛教是指东南亚这边的宗派吗?
【师父答】
善信问到:南传佛教是不是东南亚地区的佛教。
是的,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出来,分了两支:一支就是传到东南亚地区,称为南传佛教;另一支传到中国,称为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又分出了两支:一支传到西藏,称为密宗;一支传到汉地,称为显宗。这都是属于大乘佛教。
而南传佛教,被俗称为小乘佛教。因为小乘和大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小乘佛教认为,自身了脱,修到阿罗汉,就是最高境界了。所以对菩萨道和成佛,他们只能仰望,只作为信仰,不是实际修持。
而大乘佛教,就是要修持菩萨道,要自利利人,自觉觉人,行菩萨道,最后觉醒、圆满而成佛。
应该说,这是大乘、小乘本质上的区别。现今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是不度众生的,实际错了。
当年,太虚大师曾经去东南亚考察,他非常感叹地说:在东南亚地区,小乘佛教在行大乘;而在我们中国汉地,很多大乘佛教却做成小乘了。
太虚大师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太虚大师对我们汉传佛教的反省、自觉。就是指我们汉地佛教,在当年太虚大师年代,就已经存在这个现象:就是许多僧众,要么自己修行,居山修行,要么就是忙于一些事务性的事情,甚至还包括一些法会呀等等。
就是没有弘法的力度,救苦难、弘法,真正的力度不够。甚至不如在东南亚地区的僧众,那么踊跃去弘法,去度众生,是这个层面。但最最主要的,小乘和大乘的区别,还是刚才所说的,是成菩萨、成佛这个方面的一种区别。
【善信问】
师父!阿弥陀佛请师父开示:如何理解花瓶的空性?
【师父答】
有人问到花瓶的空性怎么理解。
依我看,要从两个不同的层次去理解:一个层次就是相。从花瓶的相上看,花瓶可以装东西,内部是空的,可以装东西。这是相上的空,是我们世间的常识,是低层次的空性的理解。
站到佛法的高层次上理解的空性,是指花瓶本身是不存在的,它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的这么一个相。在佛教看来,所有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就是指花瓶本身,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而是各种因缘组合,最后成了这么一个相。所以,它本身不存在这个本性,我们称为空性。
应该说,世间万物都具这种空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正由于因缘和合而生,就必然会有因缘消散而灭,就有生灭。凡是有生灭的万物,在佛教就称为有为法,这种有为法,是不能恒久的,就称为无常。所以它的本性是空性,不可执着,阿弥陀佛。
如果要更深层次地去领悟的话,那就是:如果这个花瓶,是一个古董,很值钱。那么,在相上,它存在。你要珍惜,要好好地爱护、珍藏。然而,如果某一天,一个因缘,造成它打烂了。如果你为之痛苦、烦恼、懊悔,那么就是对无常、对花瓶自身的空性的这种真理的不领悟。如果领悟了这种真理,空性的真理,那么你就会接受。打烂了,很坦然地接受。因为它本身就是无常,花瓶本身就是空性的,阿弥陀佛。
我们再进一步地去领悟空性。佛教反复强调空性无常,就是要让众生懂得珍惜。一方面珍惜今天拥有的,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所拥有的物质世界的金钱、物质等等。然而,当明天失去,也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不能有痛苦、烦恼和懊悔。
这就是对空性和无常的领悟,佛教称为觉悟,阿弥陀佛!
【善信问】
般若既然不可言说,那么作为凡人怎么去体验并认识呢?
【师父答】
有善信提到一个问题,叫做“般若,既然不可说,那怎么去认识和体会呢”。
正如老子的《道德经》刚开始说到“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在般若的层面,就是般若的“体”,实际就是道。
那么般若的“用”呢,你可以去体会,去认识,并且去修学。从“体”上来看,用你的头脑的思维,去思维,是无法做到的。但是,老子紧接着“道可道,非常道”这里,往下讲“名可名,非常名”。从道的层面开始往下讲,从“无”,然后往“有”里讲。
那么就说,讲到天地、有无、阴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这里开始继续往下讲,就是“玄之又玄,中妙之门”。开始生万物了,天地生万物。也就是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万物,就在八卦之中。
这就是从道的层面,慢慢到“有”,就可讲了。那么道,确实是无法去讲,去用语言来表达的,是不可说的。佛教常说“不可说”,那只是指般若的“体”。我在后面《心经》的开示中,会讲到般若的用。
般若的“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称为智慧,一方面是称为慈悲,这就是般若的“用”。那么“用”,就可以去体会了,甚至去修学了。怎么样通过学佛,而拥有智慧;怎么样通过静心,而从内在升起慈悲心。就是智慧与慈悲。
悲智,或者称为悲智双运。这两个部分就可以去体会,去感受。提问的这个学员,但愿你通过修学佛法,慢慢去体会。我是说,智慧和慈悲就是可以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