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楞严经卷二

瓦拉纳西,一个地球上最容易参生悟死的地方...;乍看之下位于恒河西岸的瓦拉纳西,颇有一番清明上河图的繁荣与喧杂;但只有亲历于此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喧闹”之外的悲壮,这里的一切都与生活无关,但与生命有关;只要踏上这片土地,出现在你脑海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日出日落,月出月没;岁月在轮回,生命在轮回;在这片弹丸之地上,你能看到随处的便溺,散发着地狱般恶臭的垃圾堆;而咫尺之外就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在落日的余晖中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富贵与平穷只在一墙之间;河东是随波逐流的浮尸,河西便是争先恐后沐浴圣水的众生;看日出日落,听恒河无生,生与死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此岸与彼岸只在一河之间。

随波逐流的浮尸
随波逐流的浮尸
随波逐流的浮尸
随波逐流的浮尸

狭窄拥挤的街道,白天里各色人等操弄着各自的营生,乞丐们伸出无力的双手,绝望地目视着不息的人流,艰难地乞讨着自己的生活;远不如白牛顽猴那么悠闲;形形色色的小贩争先恐后地纠缠着游客,短短一千米的步行,却似乎是一生中最长的徒步;被各色人等纠缠着,拉扯着;如同滚滚红尘般,让你无法逃避;同行的照观法师,因为个子比较矮,常常被淹没在人潮之中,她曾数度想,若在这里走失,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上乘之选就是“随地坐化”了;偶尔能看到高坐的或者穿梭于人流的修行人,他们的淡定与从容,即刻间让你倍生羡慕。

恒河岸边的修行人
恒河岸边的修行人
恒河岸边的修行人
恒河岸边的修行人

夜幕降临后无家可归的乞丐们,随便找个角落便酣然入睡,在寒冷难捱的冬夜则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烤火;在夜幕的笼罩下,也是他们最佳的“方便”的时间;晚上也是各种夜行动物外出觅食的时间,当然也是鬼道众生的主场;瓦拉纳西的夜晚只是换了主角,一如白日的“喧杂”。

方圆千米之间,日出日落之间,天堂与地狱、生老病死、富贵与贫穷、人间百态、六道外的悠闲,于方寸之间尽显;来到瓦拉纳西,对生命的意义毫无感受是很难的一件事。

恒河岸边印度众生相,一个业力恣意绽放的地方
恒河岸边印度众生相,一个业力恣意绽放的地方


印度之殇

你若是一只牛,当生彼国;
供养无边,快乐悠然...
你若是一只鼠,当生彼国;
和平共处,寿终无忧...

你若报得国王,当生彼国;
众民顶礼,人中第一...
你若报得菩萨,当生彼国;
众苦无边,功在刹那...

聋残喑哑,宁投旁生,莫生彼国;
人畜可欺,苦海无尽...
贫穷下贱,宁待一世,莫生彼国;
艰辛贫乏,颠沛流离...

二乘学人,当去彼国;
若不得出离,何时是出期...
大乘行者,当去彼国;
若不得菩提,众生苦枉然…

印度是苦,非苦;是乐,非乐;
看不懂的不是印度;悟不明的亦非红尘...
恒河宛然流淌;
明月依旧高悬……


“瓦拉纳西”旧称“贝拿勒斯”,意为神光照耀之地;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西岸),现有人口100万;该市有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瓦拉纳西是波罗门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著名历史古城。此外佛陀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就在瓦拉纳西市西北10公里处;耆那教的两个教长也诞生在附近,故该市已成为印度教(前身为波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重要圣地。相传6000年前瓦拉纳西由作为婆罗门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早在公元前4至6世纪,这里已成为印度的学术中心。瓦拉纳西在印度,犹如耶路撒冷一样,是印度教徒的圣地。印度教徒认为人生的四大乐趣“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敬湿婆神”中有三个都要在瓦拉纳西实现。中国唐朝高僧玄奘当年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要到的极乐西天指的就是瓦拉纳西。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全长2580公里,是南亚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西南流入印度后,在德夫普拉亚格附近与阿拉克南达河相汇合,称之为恒河。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作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天上的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浇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从此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罪业”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

恒河沐浴图
恒河沐浴图

瓦拉纳西与佛教:由于鹿野苑的缘故,瓦拉纳西也是佛家弟子向往的圣地。实际上,佛教历史上的第一批信众也出现在瓦拉纳西。佛陀在鹿野苑生活期间,一位厌倦了奢华生活的富家子弟耶舍(Yasa)来到了这里,他向亲朋好友推介佛陀的观点,劝说他们归依了佛门,于是人世间出现了第一批佛教信众。

公元7世纪,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到这里朝圣,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对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居民生活、市井繁荣、宗教状况以及风土人情均作了详细描绘。据大唐西域记:“复大林中行五百余里,至婆罗痆斯国(旧曰波罗柰国,讹也。中印度境)。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天竺朝圣游记(五):瓦拉纳西-参生悟死(图7)
薄薄的晨雾中团员们在恒河岸边打坐,听恒河静静地流淌,睹众生在不觉中轮回; 听三界外法音流布,观心中波涛起伏
瓦拉纳西似乎让我们找到了什么...
瓦拉纳西似乎让我们找到了什么...
弟子们跟随果宁法师畅游恒河
弟子们跟随果宁法师畅游恒河

到瓦拉纳西绝对不容错过的是每天傍晚都在这里举行的普迦(Puja)祭祀仪式;普迦是一种通过祈祷或歌颂展现对神崇拜的一种仪式, 是印度教徒们表达对神的敬仰仪式,也被视为和神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每天黄昏,主持普迦祭祀的祭司早早的来到场地,开始打扫冲洗神坛,整理摆放在神坛上所需的神像、灯火等各种法器,布置好神坛,然后沐浴更衣;当夜幕降临,神坛上方巨大灯架子上的五彩灯亮起,五个身穿红上衣下围白基笼的祭司在人群中各挑一名观众到神坛点燃一圈油灯,这时,众人知道仪式就要开始了。神坛上方巨大的灯架子上有几个铜铃,系着铜铃的绳子由离神坛最近的人负责拉。据说被挑中去点油灯和拉铜铃是受会到祭司的赐福的。诵经的主唱和乐手早已就位,悠扬的歌声从扩音器中传出,祭司们面对恒河站成一排,随着音乐和着诵经师一边吟唱一边拍掌,教徒们也一起和着,神情庄严而肃穆,现场的感觉让即便非印度教徒的你,也会进入那种虔诚的境界。唱完一段之后祭司们回到各自的神坛前,在悦耳的铃声和天籁般的诵经歌声中依次拿起点燃的香、海螺、铜铃、法灯、孔雀羽毛、牦牛尾巴等法器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舞动,并向恒河抛洒圣水和花瓣。当仪式进行到最高潮时,所有的人都起立,面对恒河挥舞双臂,高声赞颂伟大的恒河。当祭司们再次站成一排吟唱的时候,表示已经到仪式的尾声了。人们顺着神坛边的台阶走到恒河边,把祭司们发的花瓣洒进河里,双手合十祈祷一番,捧一掬恒河水洒在头上身上或直接喝了,有的买一盏小小的花灯,许愿之后放进河里,默默祈祷,眼光顺着那代表心愿的花灯顺着恒河的水流漂向心中的天堂!

瓦拉纳西普迦祭祀现场
瓦拉纳西普迦祭祀现场
祭司在祈福
祭司在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