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众问】
法师慈悲。佛经上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之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否也是如此?若是想了缘,是否要随顺此因缘的变化,方得解脱?愿法师开示,感恩!
【果宁法师答】
成住坏空。是的,佛教的智慧就是对无常的领悟,人与人的缘分也是无常,也许因缘到了,这份缘分就了了。
特别是,我举例来说,如果夫妻离婚了,如果双方哪一方还有怨气,甚至还有怨恨,那这个缘就了不了。下次继续,也许下次继续做夫妻,相互还要折磨,因为那一份怨气和怨恨还在。
如果当离婚了,相互之间只作为朋友了。相互为对方祝福,这份夫妻的缘就算了了,也许下一次有可能就不做夫妻了,就是这个意思。
阿弥陀佛!
【信众问】
弟子愚钝,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就是我们众生为何要成佛?因为从自我解脱来说,修成阿罗汉就可进涅槃,不受轮回之苦。从度众生来说,修成菩萨就可随缘度众。那么,为何需要成佛呢?成佛后的度众生和成菩萨的度众生又有何区别?如果以度众生为目的,那么《金刚经》上说“实无一众生得度”?
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果宁法师答】
说的是修成阿罗汉就可以了生死、出轮回了。没错,修成菩萨就可以行菩萨道了,随缘度众生了,很好。但是为什么要成佛呢?连文殊菩萨都在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成佛呢,你也问得好。
文殊菩萨说:如果我们把所有菩萨的智慧加在一起,都无法揣测释迦摩尼佛的智慧和境界在什么地方,这就是菩萨的感悟哦。说起来,伟大的佛陀讲经四十九年,主要讲的就是无常、无我、苦、空。
可是当他在讲《涅槃经》的时候,就是佛的境界,《涅磐经》是佛的境界。当他讲《涅槃经》的时候,他又反过来讲常、乐、我、静四个境界。过去他讲无常、无我、苦、空,这个《涅槃经》中讲常、乐,就是快乐的意思,幸福的意思;我,他又讲我了,无我,《涅槃经》他又讲我了;静,那个静是佛的境界,不是我们普通理解的静心的静。
到底《涅磐经》的境界常、乐、我、静是什么境界,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也无法回答你。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我们生命在六道中不断地轮回,即使我们跳出了六道,成了阿罗汉,成了菩萨,我们的生命的终极,还是没有达到,唯有达到佛的境界,才是生命的终极。
这也是生命最终的意义,也可以说是生命最后的绽放。那个绽放到底是什么境界?不可说,不可说,我也搞不清楚,但愿你有这样的向往,向往早日成佛,那是我们生命的终极。
【信众问】
弟子有问题请师父开示。禅宗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而净土宗讲信、愿、行。我们现在禅净双修,如何把握?感恩师父!
【果宁法师答】
阿弥陀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这是禅宗所讲的,很好。净土宗讲信、愿、行。禅宗讲的是自力救度,依靠自力来救度自己。所以需要不断地觉悟,不断地觉悟,彻底地觉悟就叫成佛啦。佛教讲觉醒、觉悟,是指禅宗自力救度。自力救度需要有疑就要问,不只是信。
净土信仰叫他力救度。他力救度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信才得救,所以基督教的《圣经》,打开第一篇就告诉你“信则得救”。
佛教宗教信仰的那一部分含义也告诉你“信是道源功德母”。民间说得好,信则灵。一句话,信放在第一位,那是信仰,那是他力救度的条件和保障。因此,净土信仰属于他力救度,禅宗属于自力救度,区别在这里。
在你的人生中,你为什么有烦恼?因为疑呀,你没有悟啊。如果你悟了怎么会有烦恼,有痛苦呢?甚至怨恨、怨气呢?所以禅宗主张要有疑就要去问,要悟。当悟了,这个疑就消失了,烦恼、痛苦、怨恨都是因为我们对人生的不够领悟。
要多一份感悟非常重要,这份感悟一方面需要自己去体会,另一方面也需要师父,需要法师们的开示,就像伟大的佛陀给我们讲经四十九年,讲到无数的法,所有的法都叫觉悟的方法。
佛就叫觉悟者嘛,所以,佛法就叫觉悟的方法,就是引导我们去感悟。越多的感悟,我们就越能成长,越能进步,越能升华。就如同我们走在成佛的路上,需要不断地去悟一样,当我们彻底觉悟了,我们也成佛了。
但是这种自力救度靠自己感悟,救度自己,我们还很难彻底做到。因为我们生生世世造的业太多了,这些业力会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必须要禅净双修,最终还要靠对极乐世界的信仰来拯救我们,让我们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然后到了极乐世界就不愁了,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那么多菩萨帮助我们修行,我们终归会觉悟的,觉悟成菩萨,然后再乘愿度众生,度尽所有法界的众生,最终涅槃成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