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WHZ3339.jpg


禅的诞生


距今2500年前,在世界的东方,同时代诞生了三位圣人。一位是中国的孔子,他达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最高峰,他的思想强调“有为法”;一位是中国的老子,他也创立了我们民族精神特质的最高峰,他的思想比较强调“无为法”。而同时在古老的印度,也同诞生了一位圣人,他叫释迦牟尼,人们称他为佛。他树立了印度精神特质的最高峰。

到东汉末年,汉明帝时期,这三个思想的高峰溶入了同一条河流,他们交融在一起,因为如许的交汇,禅诞生了。所以公正地讲:禅,不只是佛家的产物,而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智慧的结晶。    



宝华家园13.jpg

   
何以不快乐


真正的快乐是本心具足的,是一种不需再求的安然状态。而当人们迷失自己原本安乐的内心时,就会恐惧不安,就有了欲壑,就想通过追求外面的东西来填补此壑而获得片刻的满足,但是这犹如挑雪填井,片刻即失,于是轮回徘徊在苦海中。所以说苦海众生!



_DSC6234_副本.jpg


心无所住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有所住,无论是情、利还是权,我们把心完全安放在上面,从而忽略了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无形无我,才无所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自我,不能固封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只有无所住,它才不会被干扰,不会被尘污覆盖。所以要排除那些不该有的“心灵之住”,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当下,达到身心合一,保证心灵的纯净。



_DSC6253.jpg


空而不空的释怀


佛教中所讲的空,是“空而不空”,是有和无相生,阴和阳互转,这是宇宙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来自无,无中生出有,有又归于无,这就是佛教的空观。凡因缘所生万物,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们身边的事物和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都不是恒常不变的存在,总有一天都会归于空,终究尘归尘,土归土。所以我们不必对身边事物和自己太过于执着,对自心内外的一切要抱着享有而不是占有的心态。



DSC00724.jpg


众生无相的真实


《金刚经》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所谓相,是指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我们往往都有一个我相,看别人有一个人相、众生相,看万物也都有其相,事实上,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的相不过是我们所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唯有放下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还原我们的本来面目。